当前位置:岚山 > 旅游资讯

农民史龙江:手工过门笺的守护者

日期: 2016年01月12日    来源: 日照新闻网

  记者来到莒县阎庄镇大柏林村史龙江家中,往年热闹的加工过门笺的场面没有了,只有史龙江独自坐在煤球炉子旁边,为几位喜爱手工过门笺的亲朋好友加工过门笺。
  在莒县以及鲁东南一带,过门笺的作用主要是在农历春节期间,贴在门楣上,用于装饰。“过门笺,落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一句民谣反映了人们对过门笺的美好寄托。
  今年50岁的史龙江告诉记者,大柏林村制作过门笺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是远近闻名的加工过门笺传统村,全村200多户人家,有150多户从事这门手艺,每到冬闲季节,家家户户就热闹起来,一家人围坐在热炕头上制作过门笺。制作的过门笺除了在本地销售,还销售到了相邻的沂水县和沂南县,是冬闲季节主要的一项经济来源。


  自清末民初以来,莒县过门笺的刻制工艺已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先定好过门笺的尺寸,按尺寸设计出图案,用牛皮纸、纸板、厚纸刻成模版,再按照图案的线条找工匠打制出各种刀具,然后把彩纸按尺寸裁好,一沓80张,把模版放在彩纸上面,用锥子扎上眼,再穿上纸捻固定,最后再放在木墩上,用木槌敲击各种刀具刻制,全部刻完后把刻下的纸屑投出,整个工序就算完成。


  2004年大柏林村有一户村民引进机器生产过门笺时,全村还有47户从事手工加工过门笺,到了2005年就只剩17户在做,从2011年开始全村就只有史龙江一个人还在做。
  过去他们家一个冬季能制作8000多门(套),而一台机器两个月就能制作20多万门(套),价格也便宜。
  2007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莒县过门笺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注: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需要请联系 904075747@qq.com 删除。

本站合作:9040757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