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太阳文化知多少
日照市的本土文化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所共知的东夷文化和太阳文化。日照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东夷人在这里始创了太阳文化,太阳文化成为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叫太阳城的不少,例如印度、埃及、玛雅、古希腊都称为世界五大太阳文化起源地之一,那些太阳城只是一些传说,没有充分地考古证明。真正称得上太阳文化之源的只有日照。
大汶口文化中后期中华文明正式形成,最重要的就是文字初创。实际上,是5000年前的日照东夷人初创了文字和太阳文化,最早记录了太阳从这里升起。
一、元旦迎日出
承传先民大智,燔柴祀日,圣火舞,敲钟祈福,感恩太阳,祈福未来。
推荐亮点:在“日出初光先照”的地方迎来新年第一天的第一缕阳光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一粟光阴,蓦然千年,在日照举办“迎日出贺新年庆典”,意义深远。自2010年起,日照每年1月1日在万平口演艺广场举办“迎日出祈福庆典”活动,参与人员从本地市民扩大到全国范围。逐渐成为“好客山东·多彩日照”贺年会的开场大戏,民俗风气浓墨重彩且意义深远,深受各方人民喜爱,是日照市一年内最盛大的节庆活动之一,成功打造日照“太阳在这里升起”的旅游文化品牌。
地址:日照市万平口演艺广场
二、天台山
近年来有专家考证《山海经》地名,认为现日照尧王城遗址即《山海经》中记载的方国十日国,就是由十个崇拜太阳的部落组成的小国;日照天台山就是该神话的发生地。现在天台山仍然残存着太阳神石、石祖像、太阳神陵、大羿陵等遗迹。
推荐亮点:数万年前的太阳部落遗址
遗址上有太阳部落用的沙发状石椅,石椅靠背上刻画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图案;太阳崇拜文化的发源地。 天台山中有汤谷,汤谷之上有太阳神石和太阳神陵,有商王到东海来祭祀太阳时留下的石刻岩画等遗迹,还有大量与太阳崇拜有关的故事与传说。
历史沿袭:历史上日照地区每逢农历十九在天台山举办羲和老母庙会,祭祀太阳母亲,同时民间在这一天也有给太阳过生日的习俗。为了抢救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日照太阳文化研究会在深入挖掘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从2010年开始,于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在涛雒天台山举办日照太阳节(祀日大典)。
地址: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南
三、太阳山
考古专家认为,山东地区的古人类(猿人)最初(大约40-50万年前,与北京猿人相当)活动于沂源县鲁山一带。后来有部分先民沿沂河沭河而下,追逐太阳而居,最早到达日照地区。他们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浩瀚无际的汪洋大海,第一次看到带给他们光明和温暖的太阳是从浩瀚的大海里面升起来的,那种震撼与壮观的神奇景象使他们产生了对太阳崇拜的冲动,并从此在太阳山上开始了对太阳神的祭祀活动。这种活动数万年来持续不断。
推荐亮点:山东东部沿海太阳崇拜文化的发源地
太阳山下是太阳谷(《山海经》中的汤谷),太阳谷中有祭祀女娲与羲和的老母庙,太阳谷之上有太阳神石和太阳神庙遗址,有商王到东海来祭祀太阳时留下的石刻岩画等遗迹。
太阳山是沿海日出的最佳观测点。日出初光先照,是为日照。极目远眺,或是海天一色,红霞漫天,或是云蒸霞蔚,光芒四射,或是吞云吐雾,朱盘银浪,变幻莫测,蔚为壮观。沐浴东方第一缕阳光,欣赏海上最新红日,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地址: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
四、“太阳鸟”雕塑
传说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一起炙烤着大地,热得人类受不了,地上就像着了火一样,眼看世界将要灭亡了,这时出现了一位自愿为民除害的勇士名叫后羿,他用箭一下子射死了九个太阳,只剩下最后一个太阳,却身负重伤跌落到了人间。没有了一丝亮光,天地间一片黑暗,凤凰本是百鸟之王,传说凤凰降临到哪里就能给哪里带来吉祥。所以凤凰肩负起了拯救人类的使命,开始了寻找光明、希望之神——太阳。凤凰飞呀飞呀,飞过万水千山,终于找到受伤的太阳,太阳在凤凰的悉心照料下,伤势慢慢的恢复,并帮助太阳重新推出了海平面,人间重获光明,凤凰却涅槃神灭,换来太阳重生。
几经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原来凤凰涅槃的地方现在早已是人类的居住地,一片安宁、祥和、繁华景象。太阳也果然信守诺言,为人间播撒着光明。清晨的第一末曙光照耀的地方正是凤凰涅槃的地方,那是他为感激凤凰所作的一切的馈赠。人们历代传颂着关于凤凰涅槃的故事,便取名此城为太阳城,又因“日出曙光之先照”改名为日照。而凤凰,人们便称之为“太阳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人类称凤凰为“太阳鸟”缘故。相传这世界上也有一种鸟,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朝着太阳的方向飞去,那该就是轮回的太阳鸟吧!
五、莒州博物馆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莒为少昊之后,东夷重要的一支。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图像文字,把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推了1500余年。凭借着辉煌的历史和影响力,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推荐亮点:陵阳河陶器大口尊符号记录了太阳文化 陵阳河出土的陶尊上的“1”和“2”等20多个符号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而这一“1”和“2”符号就是最早的“旦”字,这些符号就是上下五千年分水岭的重要标志。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距今约5000年前的礼器,1960年陵阳河遗址出土。腹上部刻有陶文“日云山”此类陶文莒县陵阳河、大朱家村、杭头等三处遗址均有发现,现已出土八种类型20个单字。在莒县陵阳河、大朱家村遗址正东方,分别耸立着寺崮山。屋楼崮两座山峰。每年春分、秋分时节,早晨红日正从山顶冉冉升起,就依稀呈现出日云山形图像。这是莒地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长期观察太阳发现了春秋二分的天文奥妙。“日云山”是东海之滨的莒人为祭祀太阳神,因形见义,随体诘的杰作。最初为祭祀的祭文,反映一个事物。
随着汉字的发展,而后演化为一个单字。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将其解释为“旦”字,它已具备了汉字音、形、义的因素,并正向臻于成熟的汉字发展。与甲骨文极为相近,但远远早于甲骨文1500多年。应是汉字的祖形,是中华民族5000年前由蒙昧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
注: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需要请联系 904075747@qq.com 删除。